悠然笔迹>奇幻小说>逆水行周 > 第三百三十二章 完美平衡
    所以,科举恰逢其时。

    新地主们通过转变经营模式,从快速发展的河南、两淮、江南经济以及海贸中获得超乎以往的利润,有足够的财力购买教材、辅导书,请来优秀的老师,让自己的子弟、族人脱产读书,一门心思备战科举。

    实在不行,还可以“投资”,花钱培养那些家境贫寒但资质不错的异姓读书人,甚至通过联姻来笼络有望中选的读书人。

    这种情况持续下去,新的官僚集团会形成,那就是科举官僚。

    这样的科举官僚是寒族出身,却和出身于旧地主的寒族科举官僚不同,基于自身阶层利益考虑,政治诉求也完全不同。

    出身旧地主的官僚,奉行的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,不喜欢风险,不喜欢人员流通,希望百姓老老实实呆在家乡,被土地束缚,主张“父母在、不远游”,也不喜欢朝廷对外扩张。

    但出身新地主的官僚完全不同,他们的诉求,和传统的士大夫以及传统寒族地主有着明显分歧,而这种分歧,可以被皇帝加以利用,实现政治制衡的目的。

    宇文温为了预防“统一并发症”,需要解决许多不稳定因素,其中之一,就是压制权贵,所以需要一支可靠的政治力量。

    这种政治力量,按传统来说是宗室,但问题在于历史的发展表明,宗室用起来很棘手,重用则迟早内讧,疏远则皇权脆弱,稍有风吹草动就完蛋,真的是左右为难。

    但现在,有了源自新地主的科举官僚,只要过上十来二十年时间,局面就完全不一样了。

    一如历史上的科举官僚倾向于依附皇权那样,通过科举考试当官的寒族子弟,天然的就和门阀、大贵族站不到一起,而这些人作为新地主或者新利益集团的代言人,自然要争取更多的政治权利。

    或者争取影响决策,让国家政策更加偏向于自己所代表的利益集团。

    如此一来,出身新地主的科举官僚,在官场内形成规模后,必然和代表着保守势力的大小官员以及权贵、门阀世家出身的官僚发生政治上的角斗。

    所以作为皇帝的宇文温,可以让这种科举官僚唱白脸,压制权贵。

    这就是他的规划,且不说日后有没有海外分封,仅就国内而言,宇文温认为没必要实封儿子镇守地方,因为这样做的话,他去世后,兄弟相残的可能性很大。

    燕王宇文维翰坐镇幽州监视河北,魏王宇文维宁坐镇并州监视河东,是为了压制当地地头蛇,他们没有封国在当地,且总管职务不会世袭,到了一定年限就会调任回京,由别的皇子继续接任。

    这就是循资格里的差遣使职,对于宗室同样适用,皇子(宗室)们出镇地方,就是领了差遣或使职,只要皇帝撤销任命,就得乖乖回来。

    如此安排,算是日后兄弟间相处的一个保障,宇文温知道自己去世后,儿子们要如何相处,他已经管不着,所以能做到的,就是开个好头、定好规矩。

    新君靠着科举官僚压制京城权贵,给宗室差遣压制地方,必要时授予兵权以拱卫皇权,灵活性很大,如果觉得某个宗室在外不稳,可以收回任命,宗室便只能乖乖回来。

    还不放心,那么新君也可以考科举官僚制衡宗室。

    皇帝靠科举官僚压制权贵、宗室,不代表国策会走上老路、日趋保守,因为这些科举官僚代表的利益集团,本身就有扩张的需求,需要更多的原材料产地和倾销市场。

    宇文温觉得,在这样的安排下,宗室在外做大的可能性很低,没了这种风险,大概新君会对宗室们宽容些。

    当然,若是新君冷血无情,依旧不依不饶屠戮宗室,宇文温那时早就不在人世,哪里还管得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