悠然笔迹>历史小说>梧桐树下雨蒙蒙 > 第三十六回 黄泉路成父五里一徘徊 大雪中周梅两过牛草坡
    成子的父亲这两天睡到了外间的床上,这样有人进屋他都能在第一时间看见了。其实这种情况只是别人臆想的和成父自己所希望的,而真实的情况并不是这样。真实情况是:成父根本就看不清两三尺以外的东西了,有人进屋,他只能看见一个飘忽的影子。如果这人不走近来和自己说话,成父根本不知道这人是谁。成父之所以要睡到外间来,那是因为他想见到成子,不想错过任何机会。他担心回家的成子,因为和别人说事情,把自己给忘了。

    成父已经很疲惫了,本来就瘦得不行,虚弱得不行,还吃不下东西,喝水都吐,只能时不时地用水打湿一下嘴唇。可他还是会在有人进门时,睁开一下眼睛,眼神跟随着人影,直到人影进了里屋,或者走过来和自己说话。

    只有一个人进来,成父不会盯着看,那就是刘喜豆。就算刘喜豆不说话,他也不会盯着看。他的视线是渐渐模糊的,而每一个模糊的记忆中,都有刘喜豆的身影,所以就算是再模糊他也能认出刘喜豆。

    这天,来了一个人,听她说话就知道来的是一个女人。她说她家今天打糍粑,叫刘喜豆过去,马车就在外面等着。刘喜豆把家里的事情安排好,就随这人出去了。成父猜想这人是刘喜豆的姐姐,嫁到下湾王家的刘喜云。要是这样,刘喜豆得要天黑前才能回来。成父毫无根据地猜想着,他只是把以前的记忆拿出来用一下,并没有根据当时的情况去推测,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当时是什么时分。

    刘喜云走后,隔壁的杨妹婆过来了,一次又一次地问冷不冷,要不要加被子。她还一次又一次地给盐水瓶换水,换上从热水瓶里面倒出来的,冒着热气的水。成父不知道杨香椿和刘喜豆他们这么做是为了什么,那些放在腿旁的装着热水的盐水瓶一点都不热。他责怪:刘喜豆挺聪明的人,为什么做这些没有用的事。倒是杨妹婆把棉帽子的耳朵拉下来,在下巴下面系好;这招挺管用,脖子立马就不冷了。

    应该是风很大,可能还下着雨,刚才小孙子回来,过来问了几句话,他头上亮晶晶的像是淋湿了,又像是头发结冰了。帽子才结冰,头发怎么会结冰?这天也太冷了,怎么不戴帽子?这孩子!和他爷小时候一个样。

    小孙子说:“他们说我娘去接我爷去了,我爷就快回来了。”他还说他看见他爷了,就在前两天,他爷好得很,就是不让出去逛街。小孩子的话不可信,儿媳妇是去下湾了。要是涛儿在下湾,也不会这么长的时间都不回来。不管因为什么事去那里,他都不会这么长的时间不回来。

    从下湾过河,走四五个时辰,就可以回老家了,那条路平时还可以走,一下雨就不行了。有一次走那条路回老家成子溜了好几跤,变成了一个泥人,他还咧着嘴笑,露出了缺牙齿。那时成子也就是现在的小孙子这样大。现在小孙子多大了?成父想不清楚,记不起来了。

    成父拿着那些钱去做生意,到北边开煤矿,无奈,别的煤厂有洋老板,自家托不上关系,经营每况愈下,到了连自己都得下井的境地。最后,只得卖了矿井,找到了金家台这个安身之处。

    成仕雄端了半碗热水,用调羹?出一小勺在成父嘴唇上放了放,打湿了成父干涸的嘴唇。

    成父又想起了小孙子刚才说的话。儿媳妇是去下湾接涛儿去了,不管去哪里,去了就好,涛儿很快就会回来的。

    天快黑了,外面乒乓作响,有人在说下雪了,好大的、一颗一颗的雪籽子。“是呀,是下雪了。”成父心想,“成子回家不就要被雪籽子打着了嘛,这老天爷也不晓得等一会;等一会,到了晚上路上没人走路了,再下雪不更好嘛。”

    成父这一辈子也不知道多少次求过上天了,很少能如愿的,求人反倒靠谱些。只要说话了,只要他能做到,多数人是会搭把手的。谁说只有有好处才会帮忙,那是那些懂道理懂得太多了的人的想法。他们不大需要别人的帮助,所以也很少给别人帮助,而没有多大能耐的人不同。我们没有多大能耐,所以常常需要别人帮助,正因为这样,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,我们就会不假思索地把手伸过去。

    这个道理,在成子好小的时候,成父就同他讲过,成子一直就是这么做的。成父相信那天李昭福说的那句话,他说成子明是非懂道理肯帮忙,这样的人不会有人为难他的。

    成父从承担起家庭责任开始,就一直走下坡路,家境每况愈下,开始还有些心不甘,到了手上没几个钱的时候,事情反倒清晰了。人生一世,在世上走一遭,什么都留不下,只有大家相处的情分留下了,所有活着的人都生活在前辈人、前前辈人留下的情分当中,多少年过去都不会小一点,只有越来越大,越来越多。

    屋外终于有说话声了,是刘喜豆,一些人在和她告别,但没有听到成子的声音。有个声音有点像,但不是成子。进门的除了刘喜豆,还有王毓秀。是的,是她们俩。刘喜豆捺了捺被子,说自己手凉也就没有伸进被子。她说姐姐家打了好多糍粑,能吃到明年六月。又把王毓秀拉过来问道:“她是上边王家的毓秀,可还记得?”这怎么能不记得,前几天还在家里住过呢。刘喜豆还问:“他们说还有大雪下,你冷不冷?”

    “涛儿怎么没有回来?”成父很想问一问儿媳妇,可自己说不出话来了。成父很着急,卯足了力气也只能稍微动了动脑袋,根本就说不出话来。

    好些天了,哪见过成父摇过头呀,刘喜豆惊喜地说道:“爷!你能摇头了。你会好的,会好的!等会有个郎中来看你,你一定听他的,知道吗?”成父又摇了摇头。刘喜豆继续说道:“人家说‘药不对用船装,药对了一勺汤。’兴许就对了呢!”成父点了点头。

    郎中是清水坪的,刚才回来的路上,在一户人家歇脚说起成父的病,这家人说到有这么一个郎中,挺厉害的。于是就让刘金满去请了。

    请来了才知道这人不是郎中,是个行走江湖的。尽管这样,还是把人请了过去。这人见识广,看了成父一眼就起身走了出去。刘金满问是什么情况,他问谁是成父的亲人,刘金满把姐姐拖了过来。这位萧先生说道:“准备后事吧,时间在明天巳时,不会早,也不会晚。”“不对吧!”刘喜豆说道,“他身上还是热的,脚也是热的。”“是的,是热的,可这不是因为那几个装着热水的玻璃瓶嘛!他能感觉到热吗?你用冰冷的手摸他试试,看他能不能感觉到冷!我行走江湖几十年,要是想骗你们,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,你们一定会信,还心甘情愿的给钱。”见刘喜豆没说话,这人说道:“虽然我要靠这活计养活一家老小,可今天,我不打算要你们的钱。你家有什么吃的,我随便吃点就回去。”

    从老家来了五个成家的人,下午到的,在高良才家借宿。刘喜豆听这人一说,连忙把成家人都喊了过来商量下一步该怎么办。

    有位长者说道:“现在不考虑侍死的事,只考虑侍生。我的想法是,把成子的事告诉他,不能让他这样熬着了。”刘喜豆说:“那人的话就能信,我也不是说他为人怎么样,兴许他也有看错的时候。刚才,不是能摇头了嘛,比近几天好多了。”旁边有人搭腔道:“这是回光返照。”长者说道:“成涛媳妇!这话还是要你去说,只有你说他才会信,才会安心地走。”

    从金家台下来的刘喜云、刘金满不同意这样做,说回去问问大哥,让大哥来做决定。长者说道:“既然没救了,就让他走。知道了成涛的事,他走得也轻快些。到了下边也是一样。感谢刘家人的好意。没必要了,真的没必要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