悠然笔迹>历史小说>梧桐树下雨蒙蒙 > 第五十七回 毛头出李家楚良说分明 刘伟祭姑父昭福出主意
    今年的春天似乎来得早一些,年都没过呢,这天就不那么冷了。刘伟回来的那天最冷,他一回来,天气就开始暖和,一天比一天暖和。雪早就化了,化到草里面去了。按照以往的经验应该还会有一场雪下,可这么暖和的天,看不出真会变天。

    “文娟说刘伟昨天回来了,没见上来。要是他今天上来呢,那不得怠慢了嘛!”李昭福想着这个问题,从梦境中慢慢醒来。“其实也没什么,以前不都是这样,有一次他还是翻墙进院子的呢。哦,不行,少了一只手,翻不过来了。”

    李昭福起床的时候,已经不是很早了,远处传来了鞭炮声和杀猪的声音。要是红生在,李昭福是早应该起来了的。红生回东乡一个多月了,李昭福渐渐习惯了没有红生在身边的日子。红生是上次随陈劲、刘伟回东乡去的,陈劲说县委大院有了幼儿园,小孩子都送幼儿园,比在这里好玩。当时李昭福还说:“也好,遥遥也就有伴了。”陈劲告诉他遥遥发蒙读书了。

    城里也不一定比这里好,这里能听到杀年猪的声音,城里听不到。李昭福回想了一下,想不起今天轮到谁家杀年猪吃刨汤,是魏家还是王家。

    李昭福走出中堂,发现今天的天特别亮,苍白苍白的有些耀眼。田毛头和禹成的房间里还没有动静。这冬天最难的事情莫过于起床,让他们多睡一会吧,反正没有事。他慢慢地走到大厅后走廊打开门进了大厅,走到前边推开大厅的正门。今天的雾很大,连庭院前边的照壁都看不太清楚。他把正门的门扉挂好,然后回到屋里把煤炉子拿到厅前平台,拿来柴火烧炉子。趁柴火烧燃煤炭的工夫,李昭福回到厨房热了一些饭吃了。

    炉子烧燃了,他的饭也吃好了。他把炉子提进大厅,坐在太师椅上等待着什么。今年木炭不好买,去年剩下的不多了,只有在最要紧的时候才可以烧火盆。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最要紧的时候:三十,初一?李昭福猜不出来。

    昨天文娟是为什么事上来的?李昭福想了想抽开了身边茶几的抽屉,看见一张表格,是《户籍登记表》。哦!她是送这张表上来的。这胡亮使唤不了别人,就使唤上她了。

    李昭福把表格拿在手上,看了看里面的内容。好填、不难,等禹成起床,拿来钢笔李昭福自己填也好,李禹成填也行,很快就能填好。

    户籍登记就是一家一户。中国人最离不开这个,就像这过年。哪一件事不是在家的名义下进行的。所有与过年有关的东西,都离不了“家”。

    李昭福家今年过年没有去年热闹只有田毛头、翠娥、李禹成和他自己四个人在金家台过年。

    离得最近的要算是于蕾和红生,可她说了,陈劲接红生走的时候过的话,她今年过年不回金家台。她会回浙江过年吗?没说。去那里也好,带着红生去,让外婆、外公看看,多好。

    李舜成也是不会回来的。五月份的时候,于蕾去过一趟龙潭,拿着材料同那里的人把自己和李舜成的婚姻关系说清楚了。同时让李舜成把亲子关系用过继的方式归到了他二叔李昭禄的名下。这样,从户籍上说,李舜成不再是李昭福家的人了。为了安排好这一切,去龙潭之前,于蕾专门来金家台和李昭福商量过,她要李昭福去广桥找两位叔爹爹,看能不能把一些田产归到他们的名下。八月十五的时候,李昭福还真去了广桥,两位叔叔同意了,说抽空回一趟金家台。前几天李玲来过,她说她爹爹和她叔爹爹都在广桥入了城镇户口,属于城镇小商户,不能再在农村占田地了。

    是呀!各人有各人的事,都不靠这几亩薄田过日子了。如此,这个家还归得拢来吗?李昭福再一次深深地感受到家与田有关,没有田就没有家。难怪张丰凯那么想要吴家田,就是因为这个呀!难怪。

    翠娥起床了,过来问吃了没有,李昭福回应了她,问田毛头为什么没有起床,翠娥告诉他天不亮就出去了,说是运公粮,区书记安排的。李昭福说道:“不会没带车铃吧,这么大的雾。”“带了,”翠娥回答道:“我听见了。”“这都过年了运什么公粮。”李昭福念叨着,想起交公粮的事情来。

    今年的公粮交得多,交得快。金家台各家都一样,把自己吃的留下,就全交出去了。前几天,区楚良说要是还能交一些粮食就更好了。听了这话,刘金殷喊来人商议。他说,这都是为了支持打仗,刘伟跟他说过志愿军战士在朝鲜很艰苦,刘伟在朝鲜就饿过肚子。听刘金殷这么一说,大家一致同意把备荒粮都交出去了。

    还不只是捐粮食。为了支援打仗,好多人都捐东西了,有的把准备结婚用的聘礼都捐了,上湾伍家,好不容易赚够了聘礼,正准备结婚,听说前方缺子弹,就把聘礼给捐了。女方一看,也不这样黄了婚事,就主动把女儿送到了伍家,连酒席都没办,放了几挂鞭炮就算办喜事了。也不知道,能不能算数,就像胡亮和文娟。哦!她们俩扯结婚证了,他们都说扯了结婚证就能算数,区楚良也这么说。

    郭家也是这样,郭玉明给郭宝麟结婚准备了一笔钱,让他买一辆自行车,买一台缝纫机。郭宝麟把钱直接扔进了捐款箱,说是要买一架飞机支援志愿军,听说这事的郭玉明气得直跺脚。郭宝麟听说后,说道:“是他自己要给钱的。别人在流血,给点钱又怎么啦!”说了这话的郭宝麟没有回家来过年。知道这事的人都说郭宝麟做得对,都说郭玉明不明事理。

    雾散了,李禹成穿好衣服走了出来,李昭福说道:“吃了饭去杜李找区叔叔要一张这样的表格。”李昭福把《户籍登记表》拿给李禹成,李禹成昨天看到过这张表,没接,应承了父亲的话,打着哈欠往回走。李昭福大声说道:“问区叔叔过不过来吃刨汤。”正要跨出后门的李禹成转过身来问道:“今天谁家?”“我也不记得了,不是魏家就是王家。”“这谁不知道!”李禹成嘟囔着出了大厅。

    城镇的户籍清查完了,开始了农村户籍的清查。农村的户口没有像城里那样发《户口簿》,只在村里填个《户籍登记表》,村里面核实了就算数。乡政府也没有户籍档案,发了一张统计表下去,村里填好盖了印交上来,乡里留存统计表,并制作一张汇总表了事。

    按照于蕾的安排,田毛头另外立了户,应该另外填一张《登记表》,昨天文娟说没打田毛头一家的算盘,村里没表了,只有去找区楚良。所以李昭福要李禹成去找区楚良。

    想到自家的表上只会有自己和小儿子两个人的名字时,李昭福又把表拿了出来,看了看“家长”和“家庭成员”的项目,数了数家庭成员有几个空列。有六列,最左边还有一列小字,说不够还可以加。李昭福用不着加,他仅仅比只有家长,没有家庭成员的人家强一点。

    那天,区楚良来听话匣子。当时我国还没有出兵朝鲜,刘伟也还在家,没有应征入伍。那时候,话匣子里传来的都是好消息,刘伟还说,要是中国参战,他也想去。区楚良很赞赏,李昭福却不赞同,他不喜欢打仗。他认为:打仗就要死人,好端端的让别人去死,总不是一件好事。别看在外面只是一个人,可返回到家里却是一家人。中国人是这样,外国人也应该是这样。他不明白明明可以通过打商量解决的事,为什么要用武力来解决。区楚良还笑话李昭福心底善良,是菩萨心肠。当时,刘伟还没有经历战火,和区楚良的想法一样,只是,碍于面子没有当着李昭福的面表示对区楚良的赞成。

    区楚良听说田毛头要和李昭福分开,还说要搬出去住,说道:“这么大的院子,只住你父子两人,那不太浪费了。怎么想的,他。”